第1卷 第1节:第一章 (1)(1/2)
序篇
第一章
一九七四年的六月底,北岗县红桥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即将毕业。那时不搞升学考试,应该说搞个毕业考试走个过场吧,也没有,最具有象征意义的就是学校领导安排食堂人员杀两头猪,给毕业年级学生来一次大会餐。在这之前的年份高中是两年制,因为这一届学生是由冬季毕业恢复为夏季毕业的第一届,所以这一届的学生都是读了两年半高中。会餐这天,同学们都各找自己的同窗好友,述说衷肠,把两年多来的同学情用语言充分表达给对方。学生于志坚谁也没找,一个人在深深地思念着年前才分手的同学张诺英。他觉得,这两年多来,认识的最好同学就是张诺英,他想用语言充分表达给对方的也是张诺英。他在想:也许这是他一生的遺撼。正当他沉浸在这伤感的回忆中时,一个熟悉的声音在喊他:“于志坚!”他抬头一望,是汪倩。汪倩紧接着说:“你一个人在这里想什么?想得发呆似的。”“想我心爱的人啊,不过不是恋人。”“那还值得你这么想。”“肯定值得。你没亲身经历,还体会不到。”“那你说给我听听。”“行啊!”于志坚就把张诺英关心他的事情一股脑儿的讲给她听。
那是一九七二年,春节刚过,按时节虽说入了春,但气温还是很低,西北风在这黄土岗上刮起来带着哨声,吹在人们的脸上刺骨地凉。空旷的原野里,于志坚一一点儿也不惧怕寒冷,翻一道岭越一道岗大踏步的走着。他来到了一个军队五·七干校的一所子弟学校报到。学校地处一个岗子上,西北风刮起来显得格外地寒冷。干校的子女们都身穿棉袄和大衣,脚穿大头暖鞋头戴军棉帽。他穿着一件破棉袄连内衣也没有,刺骨的寒风向他那空袄筒里灌,不停的打着寒战。他看一些学生挤在一起在看墙上张贴的学生名单,就也凑到了一起。他从名单上看到自己被编在七二(4)班,就直接找教室去了。一走进教室,班主任就非常亲切的问:“叫什么名字?”他非常干脆利落地说:“于志坚。”“噢!是红河大队的吧。”班主任睁大眼睛瞅着他说。“是呀!”于志坚有点惊奇的回答。他在想:班主任怎么知道我是红河大队的。“来,请注册。”班主任又非常亲切地说。
那时上高中也是由基层组织推荐选拔。这年,于志坚是他们村子唯一一个被推荐选拔读高中的。他们的村子叫赵营,属红河大队第三生产队。这个军队五·七干校离他们村庄有十几里路程,人员大都是从军队下放下来接受改造的领导干部,有的甚至是高干。为了方便这些领导干部子女上学,特意在这里开设了两个高中班,同时将周边农村孩子招收一部分进来,表明还属于地方办学,还属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管理。在开学之前,学校领导就对班主任提出要求,对农村来的孩子要向他们当地领导了解情况,班干部中要有农村的孩子。于志坚是班主任根据了解的情况要确定的班干部,因此,班主任对于志坚的情况很清楚。
农村的孩子在干校读书,一开始很不习惯,总有一种自卑感。除了穿着打扮以外,说话也大不一样。干校子女大都说的是普通话,农村子女用本土话和他们交流,感到很别扭,很不好意思。于志坚自尊心强,很少与他们在一起,尽量避免和他们说话、交往,怕他们瞧不起,一个心思去搞学习。一天中午,于志坚吃完饭就在教室里埋头学习,团支部书记张诺英来到教室后,突然跟于志坚说:“于志坚,我查了一下,你还不是共青团员,我做你的入团介绍人行吗?”于志坚脸胀得通红,一时间紧张的话都说不通顺,说:“行,怎么——不——行,谢——谢。”张诺英笑着说:“看你紧张的,同学之间有啥紧张的,你写个申请书交给我。”“行,我一定写。”
于志坚怀着激动的心情写完了申请书,然后修改一次又一次,只怕写得不好被张诺英看到后取笑他。写好后,就开始找机会交给张诺英。他不想在人多的场合交给他,总想在张诺英单独一人的时候递给她。一天下午放学,他看张诺英一个人在走,就很快追上她,也不喊名字,说:“唉,我申请书写好了,交给你。”“你给谁说话呀!”张诺英不高兴地说。于志坚顿时脸通红通红,也不知说什么好,非常尴尬。张诺英马上又笑着说:“于志坚同学,说话要讲礼貌。”“对不起,对不起,张诺英同学。”于志坚说着把申请书递着。张诺英接过申请书说:“于志坚,以后有什么困难你跟我说一声,能帮忙的我一定帮忙。”“谢谢,谢谢。”于志坚非常感激地说。
农历二月初,这黄土岗上刮了两天四五级的西北风后,突然下起了雨夹雪。这是于志坚春节后来到这里上学后遇到的第一次雨雪天气,没有特殊情况,人们一般都足不出户。多年的老习惯,生产队的牛屋里升起了火。男人们大都跑到那里取暖,谈闲话;女人们在家里做针线活;旷野里很难见到人出行。这天气可以说是于志坚最不愿意看到的,这时的他可以说是非常艰难的。他穿着一双破旧的球鞋,身披一块塑料薄膜,冒着寒风雨雪行走在蜿蜒崎岖泥泞的黄泥巴路上。他从小就没穿过胶鞋,雨天都是光着脚去上学。不过,原来都在本大队上学,离村子很近,可现在不一样了,十几里的路程,又翻岗越岭的,鞋子很快湿透,雨雪斜打在脸上。因为这道路使他的运动量加大,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