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小说网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永恒的追求》

TXT下书小说网(txtdown.cc)

首页 >> 永恒的追求 () >> 第1卷 第33节:第十章 (2)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txtdown.cc/63411/

第1卷 第33节:第十章 (2)(1/1)

七月十八日,于志坚第三次走进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的考场。开考前,他向参加考试的人群中望了望,像他这样的“老兵”寥寥无几。考试开始了,考场里寂静无声,屏息静听,只有笔尖在试卷上发出的“沙沙”声,这声音像春蚕在咀嚼桑叶,考试气氛和考生状态明显与前两年不同。随着一九七七年高考制度的恢复,教育质量在迅速提高,在校高中毕业生逐步成了高考的主力军,靠自学应考的社会青年越来越跟不上高考的前进步伐,结果,于志坚再一次以失败而告终。

第三次高考的失败,对于志坚的打击程度可想而知。他总觉得别人在议论他,耻笑他,在众人面前很没面子,简直没脸走出去。更重要的是对他信心的打击更大,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报,丧失了信心,人生的道路上出现了迷惘,他在痛苦中徘徊。一天,他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一篇文章,标题叫《人生的路啊,你怎么越走越窄》。文章里主人公的经历和他惊人的相似,可以说是同病相怜,都是在艰难痛苦中寻找人生的路标。

于志坚在迷惘中又想起了良师田盾。一九七八年高考结束后,田盾就因病回到了他的老家上海去治病。田盾在恢复高考制度后,为了他单位的子女高考补习,可以说花费了他极大的心血。当时,那里的老师已是很缺乏了,他一个人带好几门课,经常备课到深夜。除了上课,另外还经常有学生到他家里找他解答疑难问题,经常处于忙碌紧张状态,真可以说是费寝忘食。他后来因劳累过度病倒了。田盾走之后,他们两个就用书信的方式在保持联系。九月中旬的一个星期天,于志坚把这次高考的情况和目前的处境给田盾写了一封长信,连同《中国青年报》上的那篇文章一同寄给了田盾。

就在这个时候,曾秀丽的身影开始频繁地出现在于志坚身边。她一九七八年夏季高中刚毕业就报名参加了民办教师招考且被录用,和于志坚同一个时间进入红河学校任教,小于志坚三岁。她圆圆的脸蛋细腻娇嫩,白里透红像化了妆似的特别诱人;双眼皮,大眼睛,长睫毛;樱桃小嘴,红润的嘴唇衬托着洁白整齐的牙齿;头发乌黑发亮,又粗又密,辫着个齐胸的独辫子;五官端正,身材匀称,人们公认的美女。好多人还把她比着杨贵妃,一点儿也不夸张。

曾秀丽很喜欢于志坚,主要是因为他工作之余一个心思搞学习,其它事情一概不去考虑,是个成器的人。她最近看出于志坚的心情不好,她就借故有疑难问题来请教于志坚,这样就有接触的理由。

那个时候,大队的学校一到星期天,大部分老师都回去了,于志坚可以说是以校为家,很少回去。就在他给田盾寄信的这个星期的星期天晚上,他正在自己那半间房里看《中国青年报》刊登的《论人才成功的内在因素》这篇文章,突然有人敲门,他一开门,原来是曾秀丽。他一愣,有些吃惊地说:“是曾老师啊!”他不敢让曾秀丽进屋坐。曾秀丽拿着一本书笑着说:“没想到吧,我能进去吗?”于志坚这才不好意思的吞吞吐吐地说:“能,怎么不能,你进屋坐吧!”曾秀丽进去就把她拿的书打开说:“于老师,有一道数学题我解不出来,想请你给讲讲。”曾秀丽找到那道题给于志坚看。在解题的过程中,曾秀丽有意靠近于志坚。不一会儿,于志坚有点高兴地说:“曾老师,你看,解出来了,是一个组合问题,到达河的彼岸一共有12种走法。”曾秀丽借题发挥,说:“是啊,于老师,你这么聪明的人,怎么就想不开呢?你也不能只盯住高考这一条路啊!农村有句俗语叫‘条条道路通北京’。你还年轻,像你这样有出息的人还是很有前途的。”曾秀丽一语中的,说得于志坚豁然开朗,他说:“你说得好阿,谢谢你的关心。”“行了,我走了,遇到难题再找你啊!”于志坚正想再和她多说几句,她突然走了。

曾秀丽走后,于志坚一个人在静静地思考着:是啊,我不能把实现人生的价值只寄希望于高考的成功上。他很长时间没有睡着,他想啊,想啊,又想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书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想到了母亲的教导……。

一九七九年九月下旬的一天,于志坚收到了田盾的来信。他心情无比激动,立即打开信目不转睛的看着。

“志坚:”

“你的来信收到,情况我清楚了。你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你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决定了你不可能一帆风顺。高考的失败,虽然是一件不幸的事情,但要正确对待它。高考不是走向成功的唯一途径,上大学不等于成功,成功不等于一定要上大学。要放弃短识,把目光放远点。面对挫折要勇敢,就像你的名字,要坚强。只要不放弃努力,机会总会有的,希望总是有的。

“我也给你寄了一篇文章,你认真地看一看,也许对你有所帮助。

“祝你事业成功!

“此致。

“军礼。

“田盾。

“一九七九年九月二十日。”

田盾随信一同寄来的这篇文章的标题叫《奋斗不止,总有希望》。写的也是一个年轻人两次高考失败后的经历及最后的成功。这篇文章对于志坚的启发很大。更主要的是使他的信心得到了恢复,精神重新振作起来。


状态提示: 第1卷 第33节:第十章 (2)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