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小说网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中华古代名人录》

TXT下书小说网(txtdown.cc)

首页 >> 中华古代名人录 () >> 名贤篇之应侯(续)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txtdown.cc/66421/

名贤篇之应侯(续)(1/3)

6芝英应氏芝英是传说中的瑞草。《宋书·符瑞》:芝英者,王者亲近耆老,养有道,则生。汉章帝元和中,芝英生郡国。浙江省永康市芝英古名大田。东晋时,汝南有应詹者,从晋元帝渡江而南,仕至镇南大将军,封观阳侯,其子应元,招为驸马,以功任御史大夫,后随父迁家于此。“此则南宗应氏之始。”后因族属繁衍,更村名为诸应。“宋有傅岩者,自大田徙仙居,其后裔又自仙居徙缙云。嘉熙间曰九二府君者,乃自缙云还诸应家焉。”其后有灵芝产墓之祥,乃更村名为芝英。永康市芝英是芝英应氏根源地。芝英应氏已有1670多年历史。应氏大宗祠从明清至民国,芝英有应氏祠堂72幢。多为二三进建筑。上进安放木主和香案,中下两进一般空着,作聚会之用。子孙住房遇有不幸,也可暂作居住。每个祠堂,都置有田地山房等常产。常田租给子孙永佃耕种,租谷收入作祭祀之用。祠厅管事会负责收租、祭祀。每年清明前后举行祖祭。祭祀异常隆重,祭品非常丰盛。参加祭祀子孙要临场“接筹”。以“红筹”之多寡,把祭祖的“份子”散发给参加祭奠的男姓子孙。各人“红筹”的多寡,和年龄、学历、功名的高低有关。按民国时期分散份子的标准,一个应氏男姓子孙至少可分到1份。如果年满60岁,可加1份;年满70岁再加1份,逢十累加。如果初小毕业,可加1份;高小毕业,再加1份;初中毕业,又加1份,逢级累加。多者可拿到10份以上“份子”。为了安排祭祀,事先要做大量准备工作。其中一项,就是要匡计好“份子数”,搞好筹划。应氏大宗祠是祭祀芝英应氏始祖的场所。大宗祠管事会由族内功名最高、辈份最长、年龄最大、最有权威的人组成。从明嘉靖年间开始,至1949年,历年管事成员保持18人。大宗祠管事会在族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合族订有二十条《家规》,其标题为:建祠宇、守封茔、抚群从、事尊长、端心术、慎言语、养童蒙、行冠礼、议婚姻、严内外、谨称谓、崇节俭、治丧葬、时祭飨、贻世业、黜异端、厚宗?、驭群小、供赋役、殖资产。男女老幼,以此律己。若有违者,合族共讨。诸如清明祭祀、划田资助学宫义学、纂修省志访核人物、议立社仓、筹建义庄、义会、开创义市、建立文会,创办学校、竞选国大代表、选拔校长镇长保长、成立消防水龙会乃至元宵活动、打更防盗等等事宜,一般都通过大宗祠管事会讨论议决或赞允。遇有族人违犯家规公德,大宗祠则采取“开大宗祠”的办法予以严肃惩治。开大宗祠时,总管事端坐于正堂,族人旁听于堂前两侧,违者罚跪于堂前。大宗祠裁决之案,县衙一般不再更改。由于这样,非应姓邻村也间有乘开大宗祠之便,委托应氏大宗祠裁决事端。宋明而后,芝英人文蔚起。明代,有应仕濂独建县学,应尚道家设私塾,应屏山创建善林书院。至清代,又有应修创建西园书院,应孟义建造洞灵书院,应鼎和营建培风书院。由是文教兴隆,芝英应氏中举者39人,登进士者有应典、应廷育、应炜、应振绪、应德完、应济川、应凤仪等7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西园书院为培英高等小学堂以后,培英小学经费全由应氏大宗祠包揽。凡是应姓,学杂费全免。应氏大宗祠管事会的族权直至1949年5月解放时逐步解体,其儒礼遗风直至实行土地改革后废除。村镇建设和公益事业转由人民政府主持兴办。为访祖探幽研究应氏,芝英六村应昌金用6年时间,跑遍了全国各地80多个应姓古村,据他统计,这80多个应姓古村共有近20多万应氏后裔。应昌金现年67岁,一直忙忙碌碌挣钱养家糊口。改革开放后,先是组装电风扇,上世纪80年代又创办度盘秤厂,是永康最早从事度盘秤生产厂家之一。老应向家人提出退休后,把厂里的事务全部交给两个儿子,自己购买了照相机、电脑,在儿子、儿媳们的辅导下学会了使用,并在家里设立了一间办公室和一个资料贮藏室,专心致志研究中华应氏渊源。老应说,他们一班人马正在编著《中华应氏世系》,已基本弄清应姓人氏的来龙去脉。市内有45个应姓古村落,共3万多应姓人口,其中最大的应姓村是芝英,有8300多人。他还说,他已查明胡公(胡则)是应姓人氏的外孙,他的父母分别是岩后、可投应村人,胡则的母亲应氏曾被册封为应氏太君。民间关于芝英太祖的传说很多,也很有趣。传说一:芝英初祖是一位小盐商,靠担盐为生。一日,他挑盐路过芝英,又饿又累且见天色已晚,露宿田畈。第二天早上感觉体力恢复了许多,再看看周边有肥沃良田,又有青山绿水、风景秀美,于是在此住下发家致富。传说二:芝英太祖是朝廷大官,因为宫内动乱被追杀而往南方逃匿,后在芝英落脚,繁衍后代。应昌金等人经多方考证,得出结论:应詹属汝南郡应氏第46代孙,距今1670余年。詹公,字思远,生晋太康已西年三月廿五,寿79,先后与三位夫人生了四个儿子。他义勇立功,晋元帝间被授以武功大夫。之后,应詹的子孙后代聚族而居,并不断往外迁徙。如第55代时,智玑迁往可投应村;第64代的缓公迁到宁海梅林。老应说,他跑了80多个应姓古村,每到一处都细读他们的宗谱,除江西九应村外,几乎都有太祖从浙江芝英直接或间接迁入的字句。他还在几个没有修谱的应姓

状态提示: 名贤篇之应侯(续)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