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驶向琉球(一)(3/4)
出现工业革命,市场急速成长,生产速度的需求增加后,才出现新的纺纱技术。到了1764年,哈格瑞佛斯发明杰尼纺纱机,这部机器可使十六个锭子同时运作,此外它还可以依设定次序操作多个纱线。随后,引用其他动力源的纺纱机相继出现后来1769年时得钟表匠的协助,改良老式纺车,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宁凤晨的水力纺织机原型,就是这个,再根据黄道婆织机的原理,将锭子增加到二十,也就是说,没有黄道婆织机摆在那里,宁凤晨即使有精确的图纸,也是仿不出来水力织布机的。吃饭问题,其实只解决了百姓吃肉这一个方面。因为大部分外来人员,最开始时,虽然鱼肉美味,还是有大量的民众吃不惯。而由于自己的出现,目前1626年底,郑芝龙所带领的“廿芝”(除了晏世轮、宁凤晨),远远没有前世时那么风光,最起码在台湾,他们仍然局促在平野、笨港两地,远远不及晏世轮屯民的规模和人数。从他们那里,再也无法完全满足晏世轮越来越膨胀的胃口,所以,晏世轮必须考虑自给自足,而怎么做呢?通过与宁凤晨分析誊写的资料,晏世轮决定采取“立体农场”的做法,将养鸡场、鸭场、猪场合并,充分利用养殖空间,养猪场建成前世所看到的那种样子,土法水泥建的场地,上设遮风挡雨并且透气的窝棚,毕竟这东西气味儿太大。而且要通足够的水,及时的清理粪便。以减少瘟病的出现。这就对养猪场的位置做了限定,必须靠近河流。靠近合流的好处还有,可以就近养鸭,而鸭粪、猪粪中滋生的蚊虫,却是养鸡场所必需的滋补品。同时在晏世轮老家,喂养猪时,不仅仅光靠饲料,建立蚯蚓养殖厂,也是个解决猪光长个不长肉的问题关键。猪食料当中掺入蚯蚓,不仅能让猪膘肥体壮,就连剩下的食物残渣,也是养鸡场、养鸭场的绝好饲料。最后,这些动物的粪便,又是农田极好的肥料,也是集硝所必需的材料。
之前由于采用土法集硝,收集的硝石量还是太少,这回有了立体农场,倒是可以大干特干一场了。负责基隆集硝工作的是匠器厂的王有才,他是个地道的山东汉子,当年跟随孙阁老(孙元华)在登州府曾经摆弄过一阵的火监造,所以这种土法集硝还是比较得心应手的。不在这种土法产生的硝土中,最终提炼出的硝石虽然完成了形状、大小上的统一,但是硝石的质量很成问题,这个一直困扰着整个金乡军。到哪里去采集天然硝石呢?晏世轮突然想到了一个地方,他直接看向了背后通过条保命航线开通后,完善的当时的海图,这张海图无比详尽,不仅仅集合了郑家的描述,又有金乡军海军亲自的反复实地勘察、测绘,度量衡、标度尺一应俱全,又根据六分仪一点点的度量出来的经纬度,还有标注的各地矿产、人口等信息,使得整整一大面墙上挂着的这幅超大东南沿海图上,密密麻麻全是标注。晏世轮看到的那里,有无数的天然硫矿、天然硝矿,那里的人民热爱和平,但是天意往往是这么具有戏剧性,最最热爱和平的地方,盛产着发动战争必须的物资,让自己情何以堪?他看向的那里,地图上标注这两个字——琉球,
这就是晏世轮努力发动“琉球攻略”的缘由。
一定要在琉球开设自己的硫矿和硝矿!晏世轮看着地图不禁发狠道,看着地图,晏世轮发现这个琉球国的地理位置太优越了,他横亘在台湾和日本九州之间,历史上曾经向大明的的明、清两代朝贡。遭受萨摩藩的入侵后也向日本的萨摩藩、江户幕府朝贡。古琉球国多次遭受诸岛外部势力的入侵,特别是1609年(明万历三十七年,日本庆长十四年)萨摩藩的入侵以后,萨摩藩控制并干涉了琉球国的内政。琉球国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东北亚和东南亚贸易的中转站著称,贸易发达,号称“万国津梁”。一旦自己在这里建立分基地,短期的,将会以东南沿海的苍南金乡卫、基隆港、琉球三地建成一个内海贸易循环,促进自己海贸的收入还有资金流转。长期的,将会以这里为跳板,跳上日本,跳过朝鲜,以琉球为辽东半岛、朝鲜半岛的后方支撑,再通过海上航路,源源不断的把自己的力量送往辽东,这将是自己打通辽东的必经之路!看来,无论是短期的火药原料供应地,还是长远的辽东攻略,琉球,都是自己必须拿下的桥头堡!而且,在自己完成光复神州大业后,一旦有了琉球这个跳板,东夷不足为惧,东亚之势无忧亦。
而眼下必须要做的,除了分出精力,筹措更多的军力外,最要紧的,是完善自己的海上航行、作战工具——战船。目前金乡军已经列装“平倭”级战船,每船定员由最初的三十五人,加入“救护队”、厨役、工匠、辎重队后,扩编到了六十二人,而全金乡军,目前造船厂已经下水三十六艘“平倭”级战船,改装的武装商船一百五七艘。三条最最重要的航线当中,由于路程最远,基隆-长崎的船队,共有十二艘“平倭”战船,二十四艘武装商船,平均分成两队,在长崎、基隆两港对发,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海贸效率。而基隆-马尼拉和基隆-朝鲜两条航线,则各有八艘“平倭”战船,配四十到六十艘不等的武装商船,因为每次贸易的货物数量不等,所以并没有限制。剩余的八艘“平倭”级战船,经过近一年的海贸、剿灭海盗、捕猎鲸鱼等活动,
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