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奔赴大城市(1/2)
坦白说,郑龙并没有做好心理准备。
只写了一篇散文就被邀请去参加作者大会,在《芽萌》创刊数十年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早期,在《芽萌》声名鹊起的许多青年作家,也都是在发表了数篇高质量的稿子之后,才被拉进作者大会。
而进入作者大会,就标志着进入这个圈子,可以开始维系经营自己的人脉网络,从而正式成为文坛的一员。
毕竟,人是社会化的动物,很多时候更重要的并非作品的优劣,而在与你在这个圈子里混不混得开。
这在华夏,不应该说是全世界都是通用的法则。
而文坛,恰恰是最讲究人脉的地方。很多时候并不是靠作品说话,而是靠人脉说话。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作家出道即巅峰,因为只要将自己的人脉网搭建起来之后,再被退稿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大多数人便会渐渐不再去打磨自己的作品,转而沉溺于人脉经营之中。
总而言之,这是个绝好的机会!
因此,郑龙几乎毫不犹豫地就应承下来:
“好的,我准备一下,我一定去!”
“好,好,我跟胡姐也想看看你究竟是怎么样的人。”
史一放下了电话,胡未来就走了过来。
“怎么样,他要来吗?人怎么样?”
“胡姐,我说你也太心急了吧!他同意要来了。”
“太好了!我想,我们杂志社又可以打造一个新星了!”
史一不置可否地笑了笑。
的确,《芽萌》杂志社虽然创办了新概念大奖赛,也曾经努力推出过许多文坛小明星,但目前为止除了韩少之外,并没有特别眼前一亮的人物。而韩少自从出版了《三重门》之后,就走上了退学,玩车,混娱乐圈的路线,也甚少在《芽萌》杂志上发表作品了。可以说,杂志社亟需一个扛把子的人物来拯救销量。
这也是为何史一和胡未来如此急迫地想要见到郑龙的原因。因此从他仅有的文章来看,文字表现力和内容深度上都是出类拔萃的,也是现阶段非常值得栽培的对象。
史一陷入了对郑龙的思考之中。
这时,编辑部里传来了一个洪亮的男中音:
“开会了开会了,关于这次作者大会的事情,现在全员集合到会议室,我们来详细讨论一下。”
说话的人是王刚,是这个《芽萌》杂志社的副主编,早年也曾写过许多脍炙人口的小说,但现在主要以行政工作为主。
他和杂志的主编刘光光不太对付,在杂志社里也是明争暗斗。
可以说,刘光光由于在作协的势力庞大,当上了杂志社的主编。但王刚是个比较有想法的人,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主意也是他想出来的,而且,当初也是他力排众议,把新概念作文大赛办成了一个知名的品牌。
可惜在华夏社会里,这样一个有能力的人,往往要让位给一些更有背景的人。
不过,即使现在王刚主要在做行政工作,对于有潜力的新人的培养,也是十分关注的。
于是,等到所有编辑齐聚一堂,王刚马上就发表了自己对于将要召开的作者大会的想法:
“这次作者大会,我们想要定义为一场青年文学的盛宴。我们邀请的学生作者一定是要非常有才华的,非常有潜力的。让这些青年作者朋友们齐聚一堂,共同切磋、生活,即使将来他们不走文学这条路,也能够认识到一些非常好的朋友。而这些朋友,将来会是他们非常宝贵的财富,我想我们杂志社也应该有这么一个义务,来为华夏文坛培养一支生力军!”
王刚的意思就是,这次邀请的青年作者,基本上是《芽萌》杂志的主力作者,将来这些资源也可以为自己所用,渐渐将这些作者安排进杂志社内工作,将来自己的势力也可以渐渐超过刘光光,到时候社内投票公开选举社长的时候,自己的胜算把握也会更大一些。
而刘光光能够坐到社长的位置上,自然也不是什么等闲之辈,王刚这点心里的小九九一下子就被他看透了。刘光光虽说是军转干部,但在部队的时候就喜欢舞文弄墨,再加上领导推荐,转业的时候就进了当时还很热门的杂志社工作。
当然,现在杂志社的效益并不好,大家也对进这个部门没有什么兴趣了,但在当年,杂志社还是相当好的一个单位,有名有闲又有钱。
刘光光喝了一口水,慢条斯理地用熟悉的官腔展开了领导讲话:
“刚刚王副社长讲的话非常有建设性意见,我也非常同意。我们这个杂志的定位,就在于挖掘新的有潜力的作者,呵护这些作者给他们提供一个好的平台,让他们展露出写作的天赋。不过呢,在具体的操作上,我有一点点小小的不太成熟的意见。我呢,是个军转干部,对于写作也只是外行而已。因此呢,在什么文章是好文章,什么样的作者有潜力上面,我或许没有王副社长或者诸位有见解。不过呢,我的想法就是,没有在我们杂志社发表过文章的作者,我们应不应该邀请他来作者大会呢?”
一听刘光光的话,胡未来就紧张起来。很明显,这话是冲着自己的作者郑龙来的。
“就好像最近在我们杂志社非常火的一个青年作者啊,名字叫什么来着…”
“叫郑龙…”
旁边的小秘书小声提醒着。
“哦,对对,叫郑龙。这个郑龙啊,我看了他写的文章,确实有几分意思,但是很明显的,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