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养老(1/2)
万事开头难。前期的准备工作用了一年,真正开工建设的时候,哪怕同时起了两栋,也没有花一个月的时间,终于在腊月初十这个好日子,正好杨启泰也放假回家,举行了隆重的上梁仪式。这个房子是为了他建造,肯定是要他在场才说得过去的。
通书上说:上梁有如人之加冠。农村有句俗语:“房顶有梁,家中有粮,房顶无梁,六畜不旺“。可见梁在老百姓心目中的重要性。上梁仪式都十分隆重,整个过程可分为祭梁、上梁、接包、抛梁、待匠等几程序。现在有所删减,但是重要的几步是必须要做的。
上梁前祭梁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人们将贴上红纸或红绸的正梁抬进新屋堂前,在供桌上摆上猪、鱼、鸡、鹅、蛋、豆腐、香烛等祭品,由瓦匠、木匠等边说好话边敬酒。祭梁结束后,便由匠人把正梁抬上屋顶。抬梁的时候要鞭炮齐鸣,上梁师傅要唱“大吉大利!“,大家都听得喜气洋洋的。
在上梁的过程中,要求将正梁平平稳稳往上抬,忌讳一前一后,高低倾斜。将正梁放平稳后,主人要将亲朋好友送来的“五谷彩袋“搬到屋顶,放在梁的正中,寓意五谷丰登,并将红布披在梁上。然后木匠将果品、食品等用红布包好,边说好话边将布包抛入由主人双手捧起的箩筐中,这个程序称为“接包“,寓意接住财宝。
最热闹的程序是“抛梁“。当主人“接包“后,匠人便将糖果、花生等居高抛下,让前来看热闹的男女老幼争抢,人越多东家越高兴,此举称为“抛梁“,意为“财源滚滚来“。村里的孩子们早早的就位,就等着这一刻。瞬间现场气氛就到了高潮,男女老少都猫着腰在地上捡糖果,笑闹声、抢夺声不绝于耳。
整个仪式既庄重又热闹。主梁一上,意味着房子已经接近尾声。这年头也没有装修一说,抹个地坪,墙壁刷白,就已经是了不得了。君不见大伙儿的房子多半还是土砖坑坑洼洼,墙上都是洞。在乡亲们看来,平整的水泥地面和石灰刷白的光滑墙面,那就像城里的楼房一样炫酷。
杨小贝倒是有心想要把家里弄得“豪华”一点,其实也就是地板、墙面漆之类,要是想办法,虽然难了点应该也弄得到。但是看看大家赞叹不已的眼神(基本上村里的人都来观摩过了),想想还是算了。出头的椽子先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现在杨家已经够惹眼了,免不了有些人在说风凉话,还是低调才是王道。
早在家里开始修建新房的时候,杨小贝就说好了到时候去跟小哥住——她跟杨启泰和易慧芬的关系最好,过去住也无可厚非。别说房子是她出钱造的,就算不是,杨启泰他们下两口当然是毫无异议,早早的就把南边最好的房间留给她了。
杨家三兄弟等杨启泰成了亲,就算的正式分家了。那时杨老汉的赡养也要提到台面上来。杨老汉本来坚持自己一个人还是住老宅,大伙儿坚决不同意——有儿有女又住在一起,怎么能让老父亲单独居住,那不是不孝吗?这回生了病,就更加不行了。
别人家是互相推诿,杨家三兄弟则的争抢老爹。大伯再小气那也是老大,在这上面还是要起表率的,他坚持接爹去他那边,”我是老大,爹肯定要跟着我住才行。“
二伯则认为家里出钱造了新房,自然是爹跟着在新房住,这里又是老宅,怎么都是名正言顺。老大家人口多住不过来,老幺刚成亲自己还要读书,不住他这里住哪里?
老爸也是据理力争,家里的事儿他也帮不上什么,房子都是小妹出的钱。还不兴他赡养老爹啊!将来他毕业了参加工作,小妹也要嫁出去,难道房子空在这里?肯定要爹住过来啊!
三兄弟争得不可开交,最后还是杨老汉烦了,“吵吵什么?老子现在又不用你们侍候,看个家总行吧?每家一年,轮着来!”一锤定音,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今年就算是在老二家,明年等老幺成了亲,他就收拾包袱去老大家住一年。
在农村里,养儿防老可不是说说而已。女儿出嫁了就是外姓人,按照传统是没有赡养的义务的。当然她们需要尽孝,但是说到养老,都是儿子的责任。兄弟分家的时候,为了不扯皮都要把责任划分清楚,请村里的族老做了见证。像这种住在谁家,吃在谁家,生病丧葬等费用怎么算,都是要讲清楚的。
上辈子的时候,大家都苦哈哈的。老爸成亲以后分家,大伯说他家条件最好又是老大,把爷爷接了过去。当时说的好好的,以后不用老爸和二伯管养老,他们每年出粮食就行。当时老爸他们争不过,也就同意了。那时爷爷还是个壮劳力,说是养老,足足又帮着干了好几年的活。而杨小贝出生后家里没有老人帮衬,老爸又在读书,老妈一个人受的苦那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那时爷爷也不是不知道幺儿家里艰难,可是说好了的,大儿子养老。他也怕帮了小的,大的有意见,到时候有的是扯平。而且有时候实在看不过去帮了忙,回去还要看脸色.他那时年纪也大了,心气没有那么高,想着还要靠大儿子,也就只有忍耐。
结果就这么过了几年,杨小贝大了,爷爷老了干不动活了,大伯就嫌弃起来。又反悔说要三家轮换。二伯和自家当然不开心,当年得用的时候你不同意轮换,帮忙都不许。现在要人服侍了又反悔?为此闹了多少不开心。说起来都的钱闹的,比如这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