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中秋节(1/3)
又是一年中秋节来到,这是苏云筝来到这里的六个中秋节了。t/
每年的这一天,苏云筝都会想起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知道这个世界跟二十一世纪是不是平行空间,会不会自己跟家人也能共婵娟?
二哥苏闻策也提前一天从萧府回来了,苏云筝把握住机会,主动跟文氏请。
原本,苏闻笙是可以自己回来的,但是书院的沐休是在月末的时候歇上两天。中秋节是团聚的节日,古代人比现代更加重视这个节日,当然也会像现代一样,有个假期了。
不过大哥写来的信中表示假期只有一天,而且是中秋节当日回来,第二天就要回书院。
对此,苏云筝颇有感触,想当年,在没有修改节假日之前,嫉氖焙颍自己中秋节也是不放假的。在这里,读书的孩子同样的苦逼。
好多天没有出门了,苏云筝也很好奇,想看看大哥念书的书院是什么样的,去接大哥一举多得。
文氏知道最近为了让二女儿安心呆在府里学习,一直拘着她,没让她出去,连萧府都没让去。
去接笙儿肯定是个借口,可是看着筝儿装的可怜兮兮的样子,文氏还是点了点头,同意了她的请求。女孩子出去还是不太安全的,她加了一个条件“去可以,但是要让青柏跟着,你自己也带上枣儿。”
青柏可以保护筝儿,枣儿年纪大些,比下面的小丫头们更能照顾好筝儿。这样安排,自己也就放心了。
没让二哥跟着去,苏云筝在心里已经很感激了。这么点小条件,她当然立马答应了,然后屁颠屁颠地跑了回去。
中秋节一大早,苏云筝早早起了床,带着枣儿,跟着青柏,坐着马车,就驶向了丰山书院。
说到丰山书院,就不得不捞起来,特意说一说了。丰山书院依丰山而建,迄今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可以说丰山县都没有丰山书院出名。
不过说到丰山书院名声显扬,还是要说说严家的。严家可以算得上是书香传家了,不过跟曲州孔家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严家的发迹要上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少年状元严士,这是个传奇人物。当年的严士是个穷苦孩子出生,却天资过人,得了丰山书院的院长慧眼,一直资助他考中了状元。后来,严士为报恩,娶了书院院长的女儿为妻,也传为一段佳话。
最关键的是,在他官做得风生水起,拜至二品的时候,恩师兼岳父过世,严士就此辞官,回到丰山书院从此教书育人,不再过问官场之事。
初初听到这个故事的时侯,苏云筝不知该做何感想。后来,她仔细想来,应该是这个严士厌倦了官场或者有什么必要隐退的原因吧!
现在提起的严家已经不是当年严士的后人了,因为严士后来颁布了家训,子孙后人世代不得踏入官场,可经商。
说起严家,苏云筝想起的第一个是曾经来参加赏花会的严琳儿的爹,丰山县的县令。现在的严家是严士原本家族的旁支,发迹没多久,是由于当今皇帝的老师严太傅,才传扬天下的。
说起这位太傅,苏云筝就会想到中国历史上的好多被托孤的大臣。这位严太傅不算是被托孤,因为瑞王朝的现在的云帝即位之时有十一岁了。十一岁的年纪在古代,不是不谙世事的年纪。在皇家,十一岁已经懂许多事了。
但即使懂得多,也需要依靠辅政大臣的支持,当时的严太傅就是力撑云帝的那一派的。加上多年的教导,严太傅在云帝的心中就属于那种忠贞的保皇党,怎么会不得圣心呢?
只是多少臣子居功自傲,像康熙时期的鳌拜。严家的子弟好像都懂得急流勇退这一点,严太傅就在云帝二十二岁的时候致仕回乡了。几年前,严太傅过世的时候,云帝甚至派了大皇子亲自到场吊唁,其荣宠可见一斑。
先任家主乃是严县令的长兄,也是严太傅的长子,官至二品的八府巡按。
严县令不是很热衷于仕途,碍于兄长的反对,没有致仕,一直呆在县令的位置上。因为祖籍在此,严县令也算是守着老家吧!
捧着一本游记,苏云筝一边想着见到大哥要去玩什么,一边吃着早上出门前文氏特意吩咐厨房准备的糕点。
望着旁边摆着的备给大哥送给不能回乡的同窗的食盒,苏云筝望天无语。谁想到这个时空也讲究中秋吃月饼啊?自己娘还特意吩咐厨房准备了这么多,不知道大哥会不会被同学笑话!唉,希望大哥不要怪自己吧!
迷迷糊糊中,苏云筝被车外的阵阵吆喝声吵醒了,耳边传来嘈杂中一个算是清晰的中年大叔的叫卖声。
“糖葫芦嘞,卖糖葫芦,姑娘,要来一根吗?便宜算给你……”
原来,是卖糖葫芦的啊!以前,自己在逛街的时候,好像每次见到卖糖葫芦的,都会买上一根。虽然很孩子气,但自己真的很喜欢山楂的酸跟糖浆的甜掺杂在一起的味道,像是在体味人生,酸甜相间。
反应过来的苏云筝叫住了驾车的王大叔跟青柏,交谈了一番,苏云筝得知已经快到丰山书院了。
因为不用急着赶车,对自家小姐要下车买个糖葫芦,两人都没有反对苏云筝下车的决定。
在枣儿跟随下,苏云筝凭着感觉,回头寻找刚刚那位卖糖葫芦的大叔。终于在不远处一家当铺门口,看到了握着一根竖着好多根糖葫芦的稻草绑成的棒子正在吆喝的中年大叔。
大叔长得憨憨的,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